老旧小区治理是基层治理的难点与重点,关乎群众切身利益。塘桥街道聚焦这一课题,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探索实践,交出了一份以“支部搭台、党员领唱、群众和声”为核心的“塘桥方案”。
塘桥居民区:强基固本织密治理“骨架”
始建于1974年的塘桥居民区,面临着人口老龄化、需求多样化等治理难题,居民区党总支以“搭好台”为基础,多措并举夯实基层党建根基。
地处烟火气浓厚的中片综合网格,塘桥居民区党总支引导党员在治理中“唱主角”,以先锋作用带动各方力量参与。党员主动牵头系牢围墙内外“红色纽带”,与蓝村街区党支部探索健全4项街居协同机制。在污水管道堵塞问题中,党员牵头组织业委会、物业和居民代表召开协商会,推动塘桥小区南泉路1300弄污水管道专业疏通,9小时清理20袋垃圾,成功化解难题;协调业委会和沿街商铺共同参与,让“三驾马车”在党员引领下高效运转。
同时,党员带头投身社区治理。广泛发动政治强、经验足、威望高的老党员参选业委会,引导党员投身楼组治理,结合电梯加装工程打造红橙黄绿青蓝紫“七彩楼道”,让党员成为治理一线的“排头兵”。
塘桥居民区党总支坚持“问需于民、问计于民、问效于民”,让群众在治理中“唱和声”,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局面。以“一个支部一件实事”为抓手,紧盯群众急难愁盼。持续关注加梯工程,为第9台电梯顺利签约扫清障碍;2025年1月起实施“亲情车位”机制,联合多方会商保障落实,让群众诉求成为治理的“指南针”。
让群众参与评价“共监督”。定期梳理12345市民热线、信访等渠道的群众反馈,通过居民区会议合力化解矛盾,让群众评价成为优化机制的“指挥棒”。今年以来,工单数量同比下降60%,诉求解决率、满意率大幅提升,居民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持续增强。
据悉,塘桥居民区党总支以组织建设为突破口,构建“居民区党总支-微网格党支部-楼组党小组”三级组织体系,按区域划分4个党支部,覆盖120名党员,辐射带动54个楼组、1106户居民,将党建触角延伸至治理最末端,让支部成为联结各方的“主心骨”。
此外,搭建活动凝聚平台。严格落实“第一议题”制度,通过“三会一课”、主题党日等形式提升组织生活质量,让支部平台成为凝聚共识的“议事厅”。
塘东居民区:党建引领绣好治理“同心圆”
20世纪80年代建成的塘东3个小区,曾受困于环境差、设施旧、停车难等问题。2024年,塘东高层及港驳小区完成“美丽家园”整新,硬件环境显著提升。但蓝村路471弄塘东多层小区因整新已过近10年,油污管道堵塞等问题凸显。
党总支牵头成立专项小组,联合业委会、物业、城管、施工方、设计方及21家商铺负责人,直面“顶面乱搭建、立面破墙开门、底面管道堵塞”三大难题。通过实地勘查、多方协商,2024年底彻底解决管道问题。为防反弹,党总支推动建立长效机制:由物业牵头,7户餐饮商铺出资,每季度请专业公司清理管道,由业委会监督,确保“通堵”不再成矛盾焦点。
塘东居民区党总支以党建为“绣花针”,穿起小区治理千条线,通过建强班子、凝聚骨干、服务群众、焕新社区,让这个由3个老旧小区组成、常住6000余人的居民区,逐步破解治理难题,绘就出共建共治共享的“同心圆”。
今年以来,塘东居民区党总支通过“第一议题”、集中授课、直播课堂等多元形式,激发党员学习主动性;加强总支委员和二级支部班子培训,实行区域负责制,每年结合居民需求制定楼组党建和“一支部一实事”计划。针对7个支部老龄化突出问题,党总支重点挖掘年轻力量,为明年换届储备人才。
“小区治理,党员要站在最前面。”这是塘东居民区的治理共识。社区3个业委会党员比例达80%,主任均为党员;11个自治团队、150余名志愿者中,团队长也全由党员担任。
同时,党总支在选才用才上“下足功夫”:尊重个人意愿,鼓励党员发挥特长,主动对接项目搭建平台。塘东多层小区新一届业委会就是典型——既有交叉任职的老党员、前综合执法部退休“法师”,也吸纳了“80后”公益达人、“90后”律政先锋,全为党员的“红管家”团队呈现年轻化趋势,凝聚力与战斗力显著提升。
此外,塘东居民区党总支通过“四百大走访”梳理需求,党总支盘活闲置空间、链接共建资源,让民生服务落地见效。如今,峨山路美好生活馆解决了老人“吃饭愁”;仁济、浦南、东方等医院定期进社区义诊,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咨询健康问题;中华企业共建支持的塘东高层“口袋花园”,成了居民遮阳避雨、聊天休憩的好去处,15分钟便民生活圈基本成型。
针对老旧小区“悬空老人”下楼难,党总支全力推进加装电梯。已有21个楼栋完成签约,7个楼栋居民用上电梯,6部即将完工,8部下半年开工。“电梯时代”的到来,让居民幸福感看得见、摸得着。
这个老社区配资321,正以“绣花”功夫绣出更温暖、更宜居的幸福图景。
申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